客服热线:19857115139

茶道与道教、佛教、儒家的关系

   2019-06-06 997 0
核心提示:1.茶道与道教的关系茶与道教结缘的历史已久,道教把茶看得很贵重。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神农氏就是最早使用茶者,道教认为
 1.茶道与道教的关系
 
茶与道教结缘的历史已久,道教把茶看得很贵重。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神农氏就是最早使用茶者,道教认为神农寻茶的过程就是在竭力寻找长生之药,所以道教徒认为“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茶是“草木之仙骨”。
 
 
 
早在晋代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炼丹家葛洪,就在《抱朴子》一书中留下了“盖竹山, 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的记载。壶居士《食忌》也记载:“苦茶,久食羽化(羽化即成仙的意思)。”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徒中流传着很多把饮茶与神仙故事结合起来的传说。如《广陵耆老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代有位以卖茶为生的老婆婆, 官府以败坏风气为名将她逮捕,没想到的是,夜间老婆婆居然带着茶具从窗户中飞走了。《天台记)中也记载:“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 这里的丹丘是汉代一位喜以饮茶养生的道士,传说他饮茶后得道成仙。唐代和尚皎然曾作诗(饮茶歌送郑容》日:“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伙之生习翼”,再现了丹丘饮茶的往事。
 
 
由于饮茶具有“得道成山”神奇功能。所以道教徒都将茶作为修炼时重要的辅助工具。根据(宋录)的记载,道教把茶引进他们的修炼生活,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还提倡以茶待客,提倡以茶代酒,把茶作为祈铸、祭献、斋成甚至“驱鬼捉妖”的贡品及延年益寿、祛病除疾的养生方法,此举也问接促进了民间饮茶习惯的形成。 道教徒之所以饮茶、爱茶、嗜茶,这与道教对人生的追求及生活情趣密切相关。道教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饮茶的高雅脱俗,清酒自在恰恰满足了道教对生活的需要,所以道教徒喜茶就不言而喻了。另外,道教徒喜欢闲云野鹤般的隐士生活,向往“野”“由”的境界,这也正是茶生长的环境,具有了“可”“由”的禀性,因此,饮茶也是道上对最高生活境界的追求。
 
 
2.茶道与佛教的关系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佛教教义及僧侣生活的需要,就与茶结下深缘。苏东坡曾作诗日:“茶算尽神味。松杉真法音”,就说明了茶中有神,禅茶一味的奥妙。而僧人在坐神时,茶叶还是最住饮料,具有清火,提神明目、解渴、消疲解乏之效。因此。饮茶是僧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茶文化中,佛的融入是独具特色的亮点。 佛教徒饮茶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晋书,艺术传》记载,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周德等坐禅修行,不分寒器,昼夜不民,每天只“服镇守药数丸”“复饮茶苏、二升而已”。茶在寺院的普及则是在唐代禅宗兴起后,并随着僧人的饮茶而推广到北方饮茶习俗。 经过五代的发展,至宋代禅僧饮茶已十分普遍。据史书记载,南方凡有种植茶树的条件,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日,僧人已经到了一日几遍茶。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普陀山僧侣早在五代时期就开始种植茶树。一千 多年来, 普陀山温湿、阴潮,长年云雾缭绕的自然条件为普陀山的僧侣植茶、制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普陀山僧人烹茶成风,茶艺其高,形成了督满中华的“普陀佛茶。 茶与佛在长期的融合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因为寺院中以煮茶、品茶闻名者代不乏人,如唐代的诗僧皎然,不但善烹茶、与茶圣陆羽是至交,而且留下许多著名的茶诗。
 
 
3.茶道与儒家的关系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佛、道诸家精华。国家思想自从产生之后,就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活跃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的精神,就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在和谐的气氛之中,边饮茶边交流,抒发志向,增进友情。“请醒、达观、热情、亲和、包容”的特点,构成了偶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 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明心见生; 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性,积极入世。它们在意境和价值取向上,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要求和谐,平静,这其实仍是儒家的中南之道。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代餐谷物多肽固体饮料加工贴牌服务、拼多多乳清蛋白复合粉ODM

上一篇:

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镰仓时代传入日本,形成日本独特的文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