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态媒体首页 频道列表

不妨向老子和道家学养生

2021-07-09 15:024120

老子,是道家,道教的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旷世著作《道德经》影响深远。该书五千余言,虽言简意赅,晦涩难懂,但其思想博大精深,深邃隽永。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并最终组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到现在,道家文化又走向了世界,从而影响了世界文化。后世的很多文人墨客,学者和思想家,他们青睐道家,学习道家,修身养性,智慧生命,从而获得了人生的超越和升华。比如说,道学者葛洪,文学家苏轼,名仕竹林七贤等等。尤其是老子关于生命哲学、人生哲学及其养生观或带给我们启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助益于我们,让我们现代人更加智慧而健康地去生存和生活!

一,老子及其道家把人的生命看作具为有首要的、超越它物而具有无上价值的事物,从而超然外物而注重生命本体价值。

“生”与“死”一直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论题。总的来说,这就是人生哲学。老子及其道家有它自己的关于“生”和“死”的生命哲学和人生哲学。我们知道,在老子把“道”视为最高思想和原则,何事强调尊“道”而为。如果我们因为生命有死亡而陷入虚无,荒谬,就像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那样。那么这在老子看来,是不应该的。在老子辩证法看来,可以说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这就是它所说的“道”。所以“道”其实不但包含“死”,也包含了“生”。所以,老子所谓尊“道”,不仅仅是要承认死亡,更要珍视学会“生”。那么这样一来人也未必就感到那么悲观了,因为这都是合乎“道”、尊“道”而为的。比如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还比如他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以其无死地。(第五十章)”简而言之,这“无死地”就是尊道,也就是老子的贵生思想。关于人生和外物,老子总结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哪怕是卑微的,但却是超然而独立的(就像庄子一样在陋巷里织草鞋为生)。这也有点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谓的“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总之,可以认为,老子这种“贵生”道家思想深刻地影响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尤其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哲学。我想,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像我们现在抗疫成功一样!

二,学会“道法自然”的尊重事物客观规律、不强人所为以及顺其自然的方法论,价值观和养生观。老子讲“道法自然”。所以“自然”的哲学理念道家里非常重要的一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人不是万能的!这就是说,我们要尊重主观之外的重要的客观及其世界规律。这就是一种方法论。有人说,顺其自然是一种无能为力!的确,顺其自然可能是一种挫败感,无力感,但话反过来,不顺其自然的绝对主观能动就一定是好一定能成吗?否则,所以我们说“强扭的瓜不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结果。在很多时候,我们违背自然客观规律,乃至于违背人的意志意愿,就是悲哀的。比如,婚姻,爱情,媒妁之言,终难得幸福。还比如,曾有一段时间,人们对于存在已久观念“生命在于运动”进行质疑和批判,认为这是伪科学。我们知道中医辩证阴阳,顺时而为,比如冬季养生要早睡晚起。所以,有人说,你看那少动的乌龟,怎么那么长寿呢?我们真的该相信,有时候,真的自然的就是好的!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而这“自然”,用我们现在稍微科学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优化,合理或者最优配置。那么对于我们行事作为的方法论,我们的养生也是如此。懂得辩证阴阳,与物推移,审时度势,合理适度而为。

三,学点“赤子之心”的一种超然、简约、纯朴和快乐。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出现“赤子”之类的词。“赤子”是什么?“赤子”就是婴儿。《道德经》第55章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老子为什么会讲“赤子”?人不可能返老还童,即便想也是臆想妄念。显然,老子寓意是让人修养性命,归真保全,回归到生命之初的活力、具足和圆满的状态。

人的长大或者成长,是一种不断收获获得的状态,但同时也是一种慢慢失去的状态。人长大容易,但要回到童年,或返老还童,以及返璞归真就难了。所以,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烦恼。世界很复杂,人情也复杂,我们总是习惯加法,但要学会一些减法。余秋雨先生曾说:“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的走以后的路。”否则,我们就会不堪重负,会活得很累!就好像一辆车一样不断地加载物,车会爆胎。世界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恰如网络歌曲唱道“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当我们真正智慧了生命,才会真正懂得生命的真谛!所以,在浮躁、喧嚣、不安以及缺少幸福感的世界里,我们不妨学点老子“赤子之心”,保持一些超然、简约、纯朴和快乐,从而让生命多一些健康、快乐、幸福、祥瑞,少一些愁苦、悲哀、祸患。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尽管身价上亿,但生活依然简朴,性情乐观,开朗,平和,愉悦,他80岁时戏称自己是“80后”,90岁时又笑称自己为“90后”。这大概就是一种“赤子之心”吧!有时候就是这样:境随心转,万法唯心。你的心静了,世界就安详了!你的心宽了,世界就不再窘迫拥挤!你的心简约了,世界就少了纷繁复杂!你的心快乐了,世界就无不充满欢乐!你的心美好了,世界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

四,懂得“物壮则老”,不胖不瘦的灵动健康的状态。老子在第55章讲:“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现代人,恐惧“三高”。而这“三高”,既与我们的饮食营养有关,也与我们生活压力,心理,情绪,情志有关。也就是说,现代快节奏生活,导致人的精神紧绷,压力大,意志作为比较强,总处于情绪化,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心使气曰强”。所以这对生命健康是有威胁的,对养生来说更是忌讳的。比如说,996工作模式。心态平和、愉悦的人更长寿。另一方面,上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麦卡做过小鼠试验,一组处于半饥饿状态,一组饱食状态。后来发现处于半饥饿状态的白鼠更健康,寿命更长,这被称为麦卡效应。类似的研究证实在西方医学上有很多。现代人喜暴饮暴食,营养过剩,过于肥胖,同时性情急躁,焦躁,随着年岁的增长,尤其是到了老年,那么患心脑血管的疾病几率比较大。

因此,无论是老子讲的“物壮则老,不道”的理念,还是西方的实验医学,如果从养身、健康和长寿的观点来看,在保持营养的情况下,其实保持不胖不瘦的轻灵状态是最好的,尤其是中老年以后。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能够更健康,也更长寿!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清静无为——道家养生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道家所说的“无为”,并非我们现在理

0评论2021-09-07546

道家养生中的“辟谷”,真的能够减肥吗?
“辟谷”源于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养生方式。最早记载于《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

0评论2021-09-03400

道家养生6禁忌,俗人也适用!
一、饮食之患,超过声色世人万病滋生,生命夭折,很多都是由于饮食不当而埋下的隐患。从某种意义上说,饮食给人们带来的祸害,比

0评论2021-08-04357

道家:夏季养生窍门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

0评论2021-08-02380

道家养生卧功
下边介绍这四势功法,针对性很强,只要认真练习,定能收到定效果。 导引术练习者不论男女老少及体质状况,均可选择适合自己身体

0评论2021-07-07431

道家养生精粹(下)
六、倾听自己的呼吸听息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开始练习时只用耳听,不要意识,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即可。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

0评论2021-07-07322

道家养生功法的七个方面
道教养生观和养生术体系,是在吸收、采集民间实践成果和佛家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接受了中国古医药学养生健身术和药物学理论知识,逐步加工改造形成的,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但剥去其各派养生术庞杂丛生的外表饰物,我们仍可以显现出这一古老民族文化遗产具有极其科学价值的哲学理念和科学健身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0评论2021-04-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