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857115139

中医“治未病” 健康养生仍需迈过“三道坎”

   2023-06-07 光明网 939 0
核心提示:中医具有“治未病”的独特优势。在慢性病患病率持续升高的今天,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医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践也将助力健

中医具有“治未病”的独特优势。在慢性病患病率持续升高的今天,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医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践也将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相关政策规划的出台,为中医治未病的推广普及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例如,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要求“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

2019年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比例分别达到90%和100%。

以笔者所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为例,东方医院开设的治未病中心设置了“慢性疾病体质调养专病门诊”和“治未病经络调理专病门诊”,旨在通过治未病医疗服务加大中医药干预体质的力量,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从根本上控制住居高不下的发病趋势,使更多人群获益。

尽管我国政策环境对中医治未病非常友好,但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个人认为中医治未病的推广和普及仍需要迈过“三道坎”。

首先,患者对“治未病”工作认知不足。

目前,部分人群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不足,只知“治已病”不知“治未病”。诚然,“未病”状态具有隐匿难查的特点,很多疾病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病变轻浅时并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大众“重治轻防”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对于未病养生尚重视不足。这种局面也与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相关,医务人员终日忙碌于“治已病”的疾病诊疗,无暇对“未病”人群开展健康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治未病的推广。

中医治未病亟需规范管理,扩大宣传,提供社区技术培训,让百姓了解中医治未病的诊疗范围,以及健康保健的简单操作,当疾病萌芽出现时,可以寻求中医治未病诊疗,以便阻断或延缓疾病的进程。

其次,“治未病”智能技术发展不足。

未病阶段症状隐匿,治未病需明察秋毫,就目前的诊断技术来看,单纯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对于发展治未病所需的条件还差得较远。或受投入经费的限制,或因对“已病”的诊断价值不大等原因,一些高端中医治未病检测仪器及方法未能得到广泛应用,使该领域的理论及研究缺乏足够数据支撑,在具体疾病的防治上缺乏现代诊疗手段的有力支持。同时,体现中医药治未病特点的干预效果评价方法尚未完善,缺乏健康状态连续、动态的基础数据信息,令干预效果难以评价。

治未病亟需国家层面的相关支持,加大投入科学研究,引入大数据、智能化等前沿技术,以便使“治未病”向着“智”未病方向发展,提升人群的接受度和信任度。

再次,“治未病”疗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治未病诊查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患者的依从性和忠诚度有赖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治未病的疗效评价需从患者的临床状态和卫生经济学两方面依靠高质量科研方法加以验证。临床的观察研究是新理论、新方法诞生不可或缺的途径,对治未病而言,临床科研目前尚不够严谨完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临床科研,虽然难度较大,但中医人要坚持以治未病理论来指导科研的思路,重视现代检测的结果,认真分析其与治未病的关系,相信还是可以取得一定成果的。也要不断保持知识的更新,随时掌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促进自身思维的创新。

坚持做好中医治未病工作,扩大人群的认知,使人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中医治未病仍然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孕妇怎么吃燕窝才营养?

上一篇:

长期喝中药有副作用吗?有4味中药尽量少服用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