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857115139

从古诗看夏季如何科学睡眠

   2019-04-15 666 0
核心提示:6月夏至到来,此时昼长夜短,人们往往起床早,入睡晚,加之天气炎热,人们习惯于在午间小睡片刻。古人也觉得午时(中午11时至下
 6月夏至到来,此时昼长夜短,人们往往起床早,入睡晚,加之天气炎热,人们习惯于在午间小睡片刻。古人也觉得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时)小睡非常符合夏季养生。故有 “子时(晚11时至次日凌晨1时)大睡,午时小憩”的说法。
 
古往今来,夏季睡眠养生是有许多讲究的。下面结合3首与睡眠有关的古诗,身临其境地看看夏季如何既科学又惬意地睡眠。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宋·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这首诗是北宋丞相蔡确在因支持王安石变法被贬为地方官时所写。读其诗如入其景,被贬还能酣然入梦,已难能可贵。睡醒后听见渔笛数声,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与渔家的身居江湖并没有什么不同,竟不自觉地莞然一笑。悠然自得的豁达心情跃然纸上,既形象入微,又幽默风趣。
 
这首诗其实揭示了夏季睡眠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在炎炎夏日里,睡前一定要心态平和,抛弃一切烦恼和思虑,也不要像完成什么任务似的刻意去睡,可以躺在床上翻翻书籍,让自己读着读着就进入了梦乡,就像蔡确那样, “手倦抛书午梦长”。这样,才能保证睡眠的质量,达到避暑养身的目的。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心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唐·柳宗元《夏昼偶作》
 
在炎炎盛夏的午间,柳宗元在开着北窗的房间里凭倚着几案熟睡。房间里外静寂无声,还隐隐约约听到山童隔着竹林敲击茶臼的声音。这首诗描绘的午睡画面十分生动,主人在安静地酣睡,窗外飘来朦胧的敲击声!让人感觉主人的这个午睡一定睡得十分惬意,质量很高。
 
古往今来的养生家对午睡都非常重视,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对夏季午睡有专门的论述,他说,夏季午睡十分必要。因为盛夏的一个白天,可以抵深冬的两个白天;夏季的一夜,不到深冬的半个夜晚,如果只是晚上休息,白天不休息,那就是用一分的休息抵挡四分的劳累。况且,炎热中的人们容易困倦,而午睡是抗拒炎热、消除困倦的重要手段。天下没有比午睡更好的夏季养生的办法了。
 
中医认为,午时,即11点到13点这段时间,正是上下午更替、阳气与阴气的转换点。一般情况下,人在这个时间段会觉得困乏,想休息一会儿。中医所说的“子午觉”,就是指这个时间睡的午觉。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内每天坚持睡半个小时,不但可以消除疲劳,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当然,这半个小时的午睡,一定要像柳宗元那样选择安静凉快的地方,睡出品位睡出质量来。
 
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宋·王安石·《无题》
 
王安石在诗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温馨的意境:透过花间竹影的幽窗,一位老寿星正在酣睡。他睡得很香甜,世界上的一切俗务都抛之脑后。他就是“华山处士”陈抟。全诗通过对陈抟高质量睡眠的赞誉,指出高质量的睡眠的确是长寿秘诀,要得到高质量的睡眠就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即要“不觅仙方觅睡方”。
 
“华山处士”陈抟是五代宋初时著名道教学者,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合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隐居在华山,经常在华山高卧数月,以睡方和睡功传道,为中国的生命科学作出了贡献。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
 
睡方与睡功,被历代道家养生之士所重视。道家养生睡方与睡功的主要内容是:卧处不可以首近火,不可当风,不可露天而睡。睡前必作轻微动作,揉眼、擦面、摩腹、刷牙、漱口、濯足、梳发、静心,令食物消化,再入寝。不可醉饱入睡,不可悬足,不可张口,不可覆首,要将一切计虑营谋消释,清心入睡。睡宜暖腹、护肩颈,温足冻脑,食后右倾而卧,食远则左右皆宜。老年人要睡午觉,尤其在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巨大的夏季,更应适时午寝以补充精力,消除暑热对身体的侵害。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孕妇怎么吃燕窝才营养?

上一篇:

“先睡心,后睡眼”,方法简单有效!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