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857115139

《佛教养生》:养生长寿术之禅定篇

   2019-08-09 421 0
核心提示:佛教的养生长寿术禅定在佛教徒的修习上,禅定是关键,它不但是修身良法,而且还是养性妙方。因此,在佛门受到极度的重视。佛门弟
 佛教的养生长寿术——禅定
 
在佛教徒的修习上,禅定是关键,它不但是修身良法,而且还是养性妙方。因此,在佛门受到极度的重视。佛门弟子修习的正业是“一禅二诵”,佛教徒通过禅修去探求生存的奥秘,追寻人生本真。
 
中国佛教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云:“有灵则有情于化,无灵则无情于化。无情于化,化毕而生尽,生不由情故形朽化灭。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佛教的养生修行,以“灵情”修行作为修习的基础,以期超脱世俗,达到一种高层次的修养境界。此时的“情”,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情,而是人体中本原的精妙之物,一种绝对的安静、无思无念的精神境界,即“涅槃”境界。
 
慧远法师云:“反本求宗,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新译作“涅槃”)。”这样就可以达到养生长寿的境界。
 
唐玄奘法师不远万里去西天佛国取经,他提出的“唯识”修身理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代以后的佛学界。玄奘在理论上主张“意念现象”入手进行人体身心的修行。“心”为实有,提出了“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所现”的人体身心的修行方法,将人体凌驾于宇宙之上,将宇宙万物看成是意念(识)创造出来的“影像”,让人体与宇宙万物进行意念的交流,于“人体——宇宙”的交流中达到“唯识无境”的境界。在修习方法上,提出了“我”与“法”的人体身心修习方法。“我”者,生命的主体也;“法”者,生命的客体物(宇宙世界万物及其运动、生成规律)也。“法”由“我”变,“彼相皆依识所较变而假施设”,一切现象源于意识,通过人的意识力去汲取自然界诸物的营养能量,补充我体。
 
无论是慧远禅师还是玄奘法师,他们的修养方法都是“禅定”,由“定”而生“慧”,炼性修心以达到长寿延年。
 
佛门的养生修持,小乘佛教采用“戒”、“定”、“慧”三学。戒者,戒掉摒除一些不利于人的道德修养的不良之习;定者,禅定也;慧者,一种身心修养的高境界也。
 
大乘佛教采用“布施”、“持戒”、“安忍”、“禅定”、“精进”、“智慧”六学来进行养生修行。前三者实际上还是“戒”,后两者是“慧”。
 
禅的特色
 
“禅”是梵语Dhyana一词的音译,全译为“禅那”,意为“静虑”,即取“安详、反思”的意境。由《六祖坛经》中著名的传法偈(诗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知禅学理论的核心内涵是“无”、是“空”;禅宗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因此,禅宗广纳众生、普度群迷;禅宗强调“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认识观,因此,禅宗以动态观念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禅宗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此,禅宗推崇超越表象、深究缘由的认识论;禅宗强调“诸法空相,是为实相”,因此,禅文化以其深邃、活泼、灵动、辨证的“随宜方便”而著称于人类的哲学领域。
 
无神:禅宗崇佛而不佞佛。因为既然众生皆可成为大彻大悟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菩萨”,故有“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念悟,众生是佛”之说。因此,就佛教而言,其所最推崇至上的佛实际上是由广大的众生而成就。佛教还同时认为从众生到佛,全在“自心觉悟”,“一切种智,随业转藏;果缘因起,境由心造”,故而佛教持无神论主张。
 
无常:即动态观。认为世间万物皆流转不定,处于永恒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缘起:即因果论。认为世间万法皆“循因而起、因果相依”(属自然科学中变量—函数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定性描述)。
 
故而,排除民间佛教拜忏等迷信表象形式,深究禅宗之教义理论核心,乃是介乎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中观、唯识论”学说。近两千年来,具有博大精深之思想内涵的禅宗理论在世间广为传扬、递代继承,业已具有十分深厚而悠远的民众根基。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代餐谷物多肽固体饮料加工贴牌服务、拼多多乳清蛋白复合粉ODM

上一篇:

热感冒了吃什么好得快 养生食谱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