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857115139

论太极拳创拳之初心

   2019-01-30 382 0
核心提示:太极拳长期以来被人误会为养生的工具,更有起火架秧子者提议应称之为操。老祖宗既创太极拳,且称之为拳,出发点也必定是将其归类
 太极拳长期以来被人误会为养生的工具,更有起火架秧子者提议应称之为“操”。老祖宗既创太极拳,且称之为“拳”,出发点也必定是将其归类于武术,而不是保健。保健只是太极拳的副产品而已。但由于中国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对他的技击功能秘而不传,导致太极拳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沦落成老年人舒筋活血的保健操,技击功能几近失传,岂不可惜?亟待有识之士对太极拳之技击原理进行挽救、研究与挖掘,小编先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太极拳论》曰:“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所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一般的武术虽然各式各样,但其原理一般都是练力气,练速度。谁的力量大,谁的速度快,谁就赢。但要对付天生身高体壮行动敏捷的对手,学这种一般的武术是赢不了对方的。这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看还应改为“天下武功,唯力不破。”因为力量是起决定作用的,行动的快速也是要靠力量支撑的。
 
 
以西洋拳击为例,拼的就是力量,靠的就是速度。谁力量大出拳重,谁就能KO对手;对手为了不被KO,大多采用双手护头动作,把双手当成防护阵地,挡住了对手的重拳就算防守成功,靠的也是力量;也有打在身上能抗住击打的,靠的是厚实的肌肉,这叫抗击打能力;这是力与力的碰撞。
 
 
一方依靠肌肉的张力提升出拳的速度,在对方还未举起双手构建起坚固的工事时就已击打到对方;一方则依靠敏锐的反应速度做后退、下蹲,头部的摇摆等动作闪避,并快速反击;这是速度与速度的赛跑。所以优秀的拳击运动员必须要有厚实的肌肉,相对而言,小级别运动员永远打不过大级别运动员。
 
 
人的力量与速度是有极限的,举重世界冠军也不过能举起三百余公斤,百米跑世界纪录停留在九秒多止步不前。秦武王自不量力,举鼎而死,夸夫自命不凡,追日而亡。怎样才能突破人类的极限呢?在中国,太极拳应运而生。
 
 
所以太极拳在设计之初,研究的思路就是要打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条定律,就是要让力小者打得过力大者,速度慢者打得过速度快者。怎样才能小力胜大力呢?创拳者想出的办法是:打穴位,迅速解决对方的战斗力。打穴之术如今已基本失传,但我们可以理解成打要害部位。如拳谱中说:“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中在心”,这就把要害部位都告诉我们了。
 
 
但这些谁都知道,一般力大者必身高臂长,如何能够得着就又成了问题。太极拳用引进落空的办法来解决,就是把对方的力量引向一侧,他的身体也就跟着进来了。对方的身体与我方的拳头相对而行,不但能打上,而且打击的力度还翻倍。如掩手肱捶,是对方右手进攻我方左侧,我方左手引进对方右手,对方身体前仆失重,造成对方主动扑向我已准备好的右拳,我方右拳击打对方右肋。如果仍够不着对方身体要害怎么办?那便就近击打对方的肘关节、腕关节。其实太极拳的很多动作设计的都是打对方送过来的手臂关节的。
 
 
打人,称之为动武;用技术打人,方能称之为武术;用巧妙的技术打人,能达到行为艺术之境界的,才能称之为武艺。太极拳是中华武艺中的一朵奇魄,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武术家之智慧结晶。值得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他,既不要故弄玄虚,也不要妄自菲薄。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孕妇怎么吃燕窝才营养?

上一篇:

打太极拳要掌握方法,“定丹田,动胯轮”,让我们一起来体会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